那時候的高考,具有選拔人才的意義



本周的新刊讀書會又來啦!每周日的新刊讀書會中,書評周刊的記者會跟各位書書友聊一聊上一期的新刊內容,與法式薄餅成型機大傢交流彼此的看法。





這一期,我們討論的是關於高考40年的話題。1977年高考恢復,公平競爭的機會終於在此來臨。當年的很多知情白天下地幹活,晚上熬夜讀書,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對1977年高考情況的回顧,引起大傢的廣發討論,大傢也對現今的教育、高考改革問題紛紛提出瞭自己的思考。下面我們來看看大傢是怎麼聊的吧~





PS:如果你也想參加下一期新刊讀書會——張棗:古典與現代的美麗融合——別忘記在文末掃碼進群哦!









008



第八期,我們聊的主題是:高考40年:1977 個體命運的轉折與社會常態的回歸



(《高考恢復40年:那時沒人懷疑“知識改變命運”》)。











點擊圖片,閱讀上期新刊





責編陳述







各位讀友大傢好,我是書評周刊的記者孔雪,是這次封面專題的責編。這次新刊讀書會將由我和封面專題主稿作者楊津濤一起參與。楊津濤是主講人,但容我先拋塊磚,介紹一下專題策劃。





為什麼要做高考恢復40年這個專題呢?最簡單的契機是時間點。從1966年高考廢止直到1977年高考恢復,整個中國社會的價值基準包括教育秩序都處於慌亂,或者說是一種荒誕之中。1977年是一個轉折點,因為高考制度的恢復,這12年牽涉到的幾代人的命運就此有瞭尋求改變的出口,社會的教育秩序、對於知識的價值判斷也開始回歸正軌。





今天我們反思、質疑高考制度,我們吐槽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我們開始懷疑讀書到底有沒有、是不是百無一用是書生,其實都是在這一前提和基礎之上的。





盡管這段歷史很重要,但我們這些年的主流教育、話語空間的限制,青年一代對二三十年前的歷史是有隔膜的。高考是如何在文革時被廢止的?廢止的時候,中國十年間青年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是怎樣的?高考又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恢復的我們做這個專題,目的就是在40年的節點上,帶大傢回到那一個時代的歷史現場。





接下來請楊津濤老師和大傢做分享。他在文章中給大傢呈現瞭很細膩的歷史場景。我個人覺得知青在文革時期仍私下偷偷地堅持知識的價值,比如舉辦地下讀書會,這種堅持和勇氣是最動人的。





交流現場

食品機械

Q



@小穎 您認為如果全國采取統一試卷怎麼樣呢?



楊津濤:關於高考統一命題,的確有許多可以探討。首先就是七七年恢復高考的時候,當時是分省命題的,為的是照顧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考生。而且當時時間倉促,隻能由各個省去分別命題,但是從七八年開始實行的便是全國統一命題,即全國各省考一份試卷。





到瞭現在,統一高考命題顯然是無法施行的。因為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聚集瞭太多的好學校。無論是上海市政府還是北京市政府,都希望招收更多的本地生源。如果考生用同一試卷考試,憑同一分數錄取的話,就很難實現這個目的。於是就推出瞭一個分省命題的制度,也為以下這種現象給出瞭借口——你在河南考六百分,我在北京考五百分,最後為什麼要招這個五百分而不招這個六百分呢?因為試卷不同。所以這個五百分的考生名正言順地進瞭好學校,而那個在河南考六百分的學生就沒有辦法上北京的好學校。





Q



@Feiyue 1977年恢復高考時,錄取率隻有4.8%,時至今日,錄取率已經很高,楊老師你覺得現在大學生的質量如何,是否還懷著那一代考生對知識的虔誠?



楊津濤:我覺得現在高考的意義可能已經改變瞭。民國時期的大學錄取率實際上是更低的,能上大學的比例更少,那時可謂是真正的精英教育瞭——任何大學畢業生都有相當高的水準,可能放在今天都是一個小專傢的水平。





包括民國,包括恢復高考之後最初的那幾年,可能還真的有選拔人才的意義。但到瞭現在,高考已經不具備選拔人才的意義瞭,隻是作為一種基礎教育的篩選機制。你通過上大學可能會學過學到一些基礎知識或如何與人相處的經驗,但談不上選拔人才。而且選人才這樣一個功用可能更多地交給碩士考試或博士考試去實現,本科已經沒有這樣一個任務瞭。





所以呢,我覺得不應該對本科生有太多的要求,要求其天然有著對知識的渴望,虔誠和追求。我是這樣理解的。





Q



@壺中天慢 咱們國傢高考為啥一定要考英語?有哪個國傢強制學生學習一門外語?



楊津濤:高考考英語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呀。其實在民國時期,英語已經得到瞭普及——上學的人或者是學者都可以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是現在,我們很多中青年學者其實是七七屆,七八屆過來的,他們真實水平有限,隻是在特殊的情況下把握到瞭一個非常好的機遇——前面沒有人競爭,面對一個真空的狀態他們就很容易成名,很容易寫出東西並發表。所以他們英語其實並不好,英語不好就導致沒有辦法跟國際上的同行交流。





至於高考為何考英語——即便你不從事學術工作,在工作中也經常會用到英語的呀。首先必須要承認,我們現在還是需要在各方面去借鑒外國的經驗。比如說我,從事歷史寫作的工作,就發現有關世界史的一些中文資料,基本上都不靠譜,演繹的成分太多,虛假的東西也很多,這個時候你不去讀英文材料的話就很難弄清事實。所以我覺得,中學學英語並學好英語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情。







Q



@王宗 對於中國當前刻意拉長教育線,大學隨意擴招的機制,您有何針砭意見?



楊津濤:擴招確實是有很多問題,首先就是延緩瞭就業,我覺得這很可能是國傢的一個想法:通過擴招把更多畢業生留在學校,緩輕經濟壓力,這肯定是一方面的原因。





但如果從全世界的經驗來看,也可以發現,隨著國傢先進程度越來越高,人民受教育的時長和教育程度確實都在提升。我覺得這是一個世界性的潮流趨勢,也很難說好還是不好。





問題就在於專業教育確實不成熟,上大專被視作沒有出息,或者是因為學習不好才被迫做出的選擇。這樣確實不好。中國必須要完善專科教育,我覺得這可能是未來高考改革的一個方向或舉措。職業教育從民國時期開始倡導,但是自77年恢復高考之後,這個傳統失落瞭,上專科成瞭一種被迫的選擇,而且這種趨勢到目前為止似乎沒有改變,甚至很多專科學校想法設法要升為本科學校。至於如何改革還是留待我們國傢的教育行政人員去思考。





Q



@楊帆 請問現在倡導給學生減負的目的是什麼?減負和高考之間是矛盾還是什麼別的?如果減負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為何還要去高考沖刺?



楊津濤:“減負”是我小時候常提起的詞,不知道現在還提不提。首先,素質教育跟現在的應試高考肯定是矛盾的。但至少在我看來,目前的高考可能相對於素質教育更為公平一點,因為素質教育需要的東西太多瞭,包括對傢長素質的要求,傢庭經濟條件的要求,需要學生去學一些書本以外的東西,比如繪畫音樂。而應試教育需要的很少,隻要學生有課本,認真去背書,就可以取得一個相對較好的成績。所以,盡管提出“素質教育”的口號,但實際上還是在應試高考制度的前提下去踐行。







Q



@小崔 請問老師,為什麼當資源越來越豐富,每個人享受高質量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的情況下,這個時代反倒沒出幾個真正的具有匠心的知識分子,多數人也沒有瞭建國伊始那種大刀闊斧的幹勁和成績。高學歷人才越來越多就業越來越難,高考如今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楊津濤:小崔同學問為什麼我們當前教育沒能出一些真正厲害的科學傢和專傢,我認為這就是高考制度和教育當局需要反思的事情——雖然恢復高考已有四十年,培養出的大都是些普通的專傢學者,真正有見識的還比較少。這就同大傢之前一直熱衷討論的問題一樣:為什麼民國有大師,如今卻沒有大師瞭呢?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回答呢,我覺得還是得反思高考。





有故事的留言





@一個芒果





我爸就是恢復高考第二年考上的師范學校,對他來說,知識改變命運這話不假。





@Sarah





作為77屆理工科的女兒,學二代,我和老爹都是同一所大學畢業。隻可惜,我沒遺傳到,學瞭文科。 老爹很開明的說,是我的這段經歷造成瞭你擇偶的困擾,我說別這麼是,我很自豪我老爹是77屆,這樣的困擾我一點也不在乎。 真正的77屆,在上海,隻有8所本科。 作為女兒和77屆學二代,我義不容辭的義務就是用文字記錄這段歷史。







@蘇珊





我是恢復高考第一年就被錄取的,當時是杭州高中就讀的應屆生,但我哥哥就沒那麼幸運,他在蕭山農村插隊,雖然他第一年考出的成績遠高於我,卻被政審審掉瞭,因為父親的原因,第二年再考依然高分,這次政審放寬瞭,被錄取在國內某名校。傢庭成份在第一年還是有影響的。







@莊樣兒





我和老公都是第一次恢復高考那一年,一起考上大學。老公的成績突出,雖然沒報浙大,也被浙大錄取,平生第一次出遠門到南方上學。我被本地大學錄取。我們都是山東的,看見那份山東語文試卷好親切。感謝為恢復正常高考做出努力的所有人,不然,以我們的身份,永遠也別想被推薦進大學校門。





@南國之風





我們班最大的32歲,最小的16歲。現在知識也可以改變世界,不過更應該是智慧改變世界瞭,因為知識已經普及,連大學都基本上類似於以前的初中高中瞭。





@阿文





我是這段歷史的親歷見證者。本人1970年插隊下放農村,1975年推薦上地區衛生學校,1977年夏畢業到地區衛生防疫站工作,是年恢復高考,即報考,在湖南12月2日參加考試因初中文化報理工分數未上線落榜,1979年7月第二次參加高考,這次改報文科上線,被錄取到地區師專中文系,就此改變瞭後來人生軌跡,目前傢庭狀況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吧。憶往昔崢嶸歲月稠,酸辣苦甜人生百味呀,往事並不如煙,我會永志不忘這段歷史,也希望後人記住。在此感謝本文作者的記敘。





@噶噠湯





我至今還留著一本作業本,先用鉛筆寫正背兩面,再用圓珠筆寫正背兩面,最後再用鋼筆寫一面……這樣的筆記我足足寫瞭滿滿一大箱,足有五十餘本!當年紙張缺乏,我的這些作業本還是我一個爸爸在造紙廠工作的同學送給我的,那時買不到也沒錢買作業本……,今天再看這些黃草紙訂成的作業本感慨萬千!我考上瞭北師大要感謝我的同學我最好的朋友徐桂蓉。





編輯部討論小結





@孔雪





上周高考恢復四十年的專題,主稿沉穩且有充分的史料支持,非常適合做這個厚重主題的開場,是歷史類稿件很好的示范。在後續新刊讀書會上,大傢對於這段歷史的興趣主要來自於對於教育制度的思考,這也給我們一個提醒,教育話題常溫,可以多做選題策劃。







@張進

攪拌機



主稿詳實的史料確實讓稿子具有很強的可信度和說服力,敘述很流暢,故事性強,便於讀者閱讀。






arrow
arrow

    eyi228kq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